瀛海威终结ISP神话

    中断用户服务 致力公司转型

    几年前,在中关村的路口竖着这样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前1500米!”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被称为中国网络第一先锋。然而,在几年后的今天,当记者重新采访位于中关村兴发大厦一隅的瀛海威公司时,却发现它做传统接入服务和个人服务等传统网络业务的只剩下十几个人,而且这一业务基本处于时好时坏的半停顿状态。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瀛海威公司员工上班必经的大厦一层,一家名为“冰河谷”、向网民提供宽带上网服务的网吧生意正红红火火。

    没得到通知,邮箱就瘫痪了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读者打来电话,说他们原来一直使用的瀛海威公司的拨号上网和免费邮箱服务近来经常中断,甚至有时一连几天都无法接通。读者希望记者替他们打听一下,瀛海威是不是像他们听说的那样已经倒闭了?

    “我是瀛海威的老用户,从1997年就和瀛海威打交道, 3年前购买了瀛海威公司的用于拨号上网的‘信息点’,到今年7月底,拨号上网账户里还剩下不足100个小时。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使用瀛海威95898拨号根本上不去网,而且没法通过互联网登录瀛海威网站上个人服务的网页,我使用了多年的瀛海威免费邮箱也陷入‘瘫痪’,但此前瀛海威公司并没有事先向用户发出警示或通告。”一位姓沈的先生在向本报投诉时这样表示。

    接到投诉后,记者试图用95898拨号上网,但试了几次后,都是占线音。通过其它上网途径上到该公司主页(www.i.com.cn)后,却无论如何都进不去其瀛海威时空和个人服务的二级页面。

    “我们的数据库这几天有问题,所以进不去二级页面,但我们一直在维修,具体什么时间能修好,我也说不清楚,因为我们公司好多当初建网的技术人员已经辞职走了,而有些技术性的东西交接得并不是很好,所以现在有时修理还得请他们回来,这要抽人家的时间,所以我也不敢说什么时候能修好。”当记者以普通用户的身份询问瀛海威技术服务部门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这样表示。

    只有两条中继线,还欠着电信的钱

    据这位先生介绍,目前,整个瀛海威为上网提供接入服务的就还有两条中继线,而就这两条中继线还欠着电信公司的租金。“两条中继线也就说只能提供几十人同时上网,所以可能经常占线,导致许多老用户无法上网。我们公司想当初红火时,光中继线就有上千条,能同时容纳三四万人在线,现在可今非昔比了,最多能容纳几十人同时在线。现在,由于不景气,我们原来在外地提供接入服务的公司都撤了,整个在做瀛海威传统业务的只剩十几个人,估计时间也不会太长了。”说这话时,尽管记者没能看到这位先生的面容,但从语气里分明能体会到他的惋惜与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

    “如果这几天有重要邮件,我劝你还是找一个其它服务商提供的邮箱,因为我们这几天系统不太稳定,时好时坏,怕耽误您的事。其实,现在好多网站提供的免费邮箱比我们的要好,更别说收费邮箱了。您可以试一下其它邮箱。”瀛海威的一位负责客户服务的小姐在电话里这样告诉记者。

    “至于公司还能撑多久,我们也不知道,这事得问我们领导,”瀛海威内部一位人员表示。

    约见老总不易,公司正在转型

    那么,瀛海威高层领导是如何看待这一事实的呢?

    为此,在百般努力下,本报记者终于约到了瀛海威执行董事及总裁韩旭先生。

    “瀛海威公司从总体来讲近一段时间一直致力于转型的工作,”想不到见面时,记者听到韩旭说得频率最多、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些传统的网络服务,如网络接入、提供免费邮箱等个人服务项目,我们早就已经不再发展新用户了,这块业务一直处于萎缩的过程中。”

    早在去年8月,在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珠海天心和北京万能的收购后,瀛海威公司总裁韩旭对外宣布:“瀛海威已经完成战略转型,以后将进入企业整合服务市场。由瀛海威发起和倡导的‘信息化系统生态链’,结合了瀛海威的电子商务平台、天心的ERP体系、万能的财务软件,向企业提供包括财务管理解决方案、ER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在内的‘e应俱全’的企业e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信息化各个层次的需求,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其实,从那时起,瀛海威事业集团就已经成为由香港意科控股有限公司投资的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珠海天心商用软件有限公司、深圳万能软件公司及中兴发集团所属瀛海威信息通讯有限责任公司四大块构成的集团化公司,采用的是集团化管理模式。

    按照韩旭的构想,这四个子公司的业务架构是这样的: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咨询服务,重点拓展网络集成、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宽带技术应用等业务;珠海天心商用软件有限公司是台湾三大软件厂商天心咨讯集团在大陆的总公司,以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巧妙的设计技术、上佳的性能价格比及全面的本地化服务著称;深圳万能软件有限公司着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型财务软件”,在财务软件领域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稳定的客户群;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则专注于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网络接入萎缩,不盈利只能抛弃

    “在一定意义上讲,瀛海威传统的网络接入和个人服务等服务项目确实处于逐渐萎缩的状态。原来,尽管瀛海威在网络接入方面曾经成为一面旗帜,对启发国人的互联网概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不以做非盈利的公益性企业为目标的公司,光靠炒作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很清晰的盈利模式,不按市场规则办事,是不会长久的。”韩旭这样告诉记者。“如果一个项目的盈利模式不清晰甚至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那么我们只能把它抛掉!”而按照韩旭的说法,显然瀛海威原有的传统网络服务内容就属于将要“抛掉”的范畴。

    “例如,在传统的瀛海威的网络接入这一块,当时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状态,认为搞接入服务肯定能赚钱。道理很简单,低价从电信那里批发带宽资源,高价零售给消费者,多好的盈利模式?可事实证明,市场并不可能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韩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你低价买进来了带宽资源,但如果由于你的零售价太高、市场预热不充分、人们参与热情不够而买的人少,你不赔钱谁赔钱?等你把市场预热得差不多了,用户数也可以了,你满以为可以涨价赚钱了的时候,别的接入服务提供商来了,他没有前期预热市场的成本,敢跟你打价格战,你还能赚钱吗?尤其是当电信部门看到有利可图,有电信背景的接入服务提供商出来了,它不仅有特服号码,接入服务费也低、上网电话费还能打折,瀛海威的接入服务提供商会有这些优惠条件吗?而且,电信服务商很快推出了ISDN甚至ADSL等宽带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宽带在突破小区的界限,而传统ISP的接入服务对许多普通用户来讲只能提供窄带服务,面向企业用户的宽带接入服务竞争,你能竞争得过有电信背景的公司?你不赔钱谁赔钱?”韩旭这笔账算得很清楚。

    第一桶金没挖到,重大举措欠考虑

    韩旭还认为, “当时,人们提出一种眼球经济也叫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但如果这种注意力不是建立在正确的盈利模式之上的,就不可能产生效益,只是一种过分的炒作!企业要争取利润最大化,这是它的天职。如果明知一个模式不能带来利润,却为了某种虚幻而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条路走到黑,这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做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瀛海威之所以走到今天这种地步,是因为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辞职。当初瀛海威在总裁张树新的带领下称得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企业。但是,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首先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企业是为利润而生成,为利润而发展,且有了利润才有可能发展的。

    业内分析人士吴世雄认为,当初瀛海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重大的经营举措缺乏严格的市场分析,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市场,结果是企业经营仅仅产生大量的外部性,为IT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社会性贡献,却不能把这种外部性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化收益。

    “当然,市场需求有时是可以创造的。但是,这与产业的特征、技术的垄断性等有关,对于瀛海威从事的网络业来讲,业务的拓展有赖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改进,有赖于市场食物链的建立。瀛海威由于‘生得太早’,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形成,加上瀛海威没有融入已形成的市场食物链中,既不能利用市场食物链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又难以形成独立的市场需求,丧钟自然为它而鸣,”吴世雄这样表示,“从这种意义上讲,张树新是一个悲剧英雄。”

    生存空间不足,民营ISP集体逃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确实,原来曾经做得比较火的民营ISP,像东方网景、世纪互联等,有的已经倒闭,有的已经转型,即使现在还存在的,效益也不是太好:东方网景早已停掉了ISP接入服务,转向了ICP和电子商务以及更高层次的ASP服务;一直擅长“渡人”上网的世纪互联网,将自己最熟悉的ISP业务出卖给了脉搏网,不久,脉搏网倒下了。

     世纪互联Internet数据服务中心负责人此前曾表示说,“像东方网景和世纪互联网等不是做主叫计费业务的公司,每发展一个新用户大概需要500元人民币,费用太高。拨号接入那条路已经走死了,没有那么多的线路,没有那么多的带宽,接入价格也很高,这些公司已经没有利润了。”

    业内人士分析,除了上面所说的机制上的不平等,市场空间的狭小外,令非电信背景的ISP却步的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原因,那就是宽带。对高速上网的追求是每个网民的梦想,现在的一个趋势是通过发展家庭宽带高速网络和宽带信息服务,从而建设信息化社区。新建的小区将按照宽带小区的模式规划,而旧有的小区最终也将完成宽带接入的改造。而现在,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100米”的争夺战中,宽带接入市场的整体格局已经初见端倪。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骨干网接入企业根本没有给民营的ISP们生存空间,他们纷纷以大手笔投入到宽带接入市场中。

    “国内、国外的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简单复制或移植国外的ISP运营模式,在国内可能行不通或者受到诸多限制,这也是瀛海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初国外的接入服务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没有受到太多的政策限制,也没有太多有政府背景的接入服务商参与竞争,市场对所有厂商是开放的、平等的。所以,适合中国的国情就显得至关重要。”吴世雄也这样表示。

    “事实上,中国的ISP们仅仅是电信企业的中继线批发商,他们除了要面对同样是批发商的其他非电信背景ISP的竞争外,还要面对他们的货源方的竞争。这造成了非电信背景的ISP在和电信之间的交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由于线路资源的短缺,一些ISP只要能拿到中继线就已经感激涕零了,根本谈不上去和电信讲什么价格体系的稳定。显然,中国的ISP们是在打一场‘代理人’战争,每一方的生死存亡并不是由战略战术决定的,决定因素在战场外。”吴世雄的这番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内涵已经改变,大旗也不必再扛

    “其实,现在的瀛海威,不管从业务方面、资金人员方面,都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瀛海威了,对于瀛海威原有的品牌能否顺利延伸到现有领域,我持保留态度,”吴世雄这样表示。

    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业内人士所最关心的“瀛海威旗帜还有没有必要扛”、“瀛海威旗帜还能扛多久”的问题。既然公司已经有了与原来差别很大的业务方向,而且原有业务已不再是主打业务甚至打算抛弃,既然有些人甚至认为“瀛海威”三个字已经成为企业的精神负担,瀛海威的大旗还有必要扛吗?当记者就此问题询问韩旭时,他未置可否。

    “对于许多老网民和业界人士对于瀛海威的关注,我们真心地表示感谢,这也是我们迟迟没有停掉接入服务和免费电子信箱的原因。再者,我们既然早期在设备、资金方面已经有了那么大的投入,现在也不需要太多的维护成本,为了维护老用户对瀛海威的感情,另外对我们已经售出的上网卡负责,我们暂时不会停掉这项业务,但也不会做太大的投入,让它维持在一个最低限度的运行就行了。”这似乎与先前韩旭所说的有些矛盾,而且,尽管采访韩旭时,他表示瀛海威的接入服务和个人电子信箱服务已经修好,但记者再次进入瀛海威的网站时,依然打不开其二级页面。

    “即使是在我们目前网络速度比较慢、性能不太稳定的时候,许多瀛海威的忠实用户还在支持着我们,确实令我们很感动。我们理解,老用户是希望瀛海威能够做好。其实,对于用户来讲,不管是接入服务,还是电子邮箱服务和内容服务,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比我们做的好得多,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教育工作人员如实向用户解释情况,甚至主动劝一些老用户做一些新的选择,因为我们也不想背太多的感情债。如果我们能够扛住也行,但万一有一天扛不下去了,对用户的感情也是一种伤害,对瀛海威、对用户都一样。”韩旭这样告诉记者。

    品牌已成鸡肋,包袱到底何时放下

    “一开始,我们的天心软件和万能软件曾经试图打瀛海威的旗帜,但公司内部许多人甚至是公司高层都对此举是否有积极意义表示怀疑,这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在这两个软件的介绍说明中,有的版本突出了瀛海威的色彩,有的却对瀛海威背景有意地进行了淡化。”一位在瀛海威工作的小姐这样告诉记者。

    有营销专家指出,现在的瀛海威品牌,对于新的公司来讲已经成为一块“鸡肋”,真正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原有的瀛海威尽管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品牌知名度却不一定是美誉度,而且这种品牌能否在几个业务关系联系不是很大的产品之间延伸,还是另一个问题。

    那么,作为瀛海威大股东的兴发为何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包袱,而且当初兴发集团在进行了第一笔投资没有盈利之后却还要继续向其投资呢?“你想,兴发集团开始投入第一笔钱时,正是网络处在发烧阶段的时候,资金投入相对缺乏理智,但由于瀛海威一直由于内部政治斗争错过了上市、融资的最佳时机,兴发集团没有从其中拿到利润,甚至连本钱也搭进去了。如果让其倒闭,显然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只好再继续投钱了,”一位对瀛海威较有了解的记者这样表示,“而且,一旦放弃瀛海威这个品牌,就无异于说当初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投资是失误的,当时做决定的领导是不是就会受到指责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瀛海威这个品牌存在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了!”

    “如果瀛海威品牌对现有企业来讲是一个包袱,那就应该尽快放下,而且越早放下越好。”业内分析人士吴世雄这样表示。(闻生)

    抛掉不能盈利的商业模式

    日前,有读者投诉瀛海威公司,称其提供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和个人邮箱服务已经中断,记者就此事独家专访了瀛海威总裁韩旭。

    记者:近日,有读者到本报投诉瀛海威,说贵公司中断了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电子邮箱服务,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韩旭:近期我们的网络系统有一些问题,所以没能很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服务,我们和我们请来的技术人员正在尽快地维修。

    记者:这是否就意味着贵公司将不再提供此类服务?

    韩旭:这并不意味着瀛海威就从此不做这项业务了。但瀛海威公司从总体来讲近一段时间一直致力于转型的工作,对于一些传统的网络服务如网络接入、提供免费邮箱等个人服务项目,我们早就已经不再发展新用户了,这块业务一直处于萎缩的过程中。

    记者:你曾说过对于企业来讲,如果一个项目的盈利模式不清晰甚至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只能把它抛掉,那么瀛海威原有的传统网络服务内容是否属于将要“抛掉”的范畴?

    韩旭:……

    记者:作为早年ISP的一面旗帜,许多消费者对于瀛海威情有独钟,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韩旭:对于许多老网民和业界人士对于瀛海威的关注,我们真心地表示感谢,这也是我们迟迟没有停掉接入服务和免费电子邮箱的原因。为了维护老用户对瀛海威的感情,并且对我们已经售出的上网卡负责,我们暂时不会停掉这项业务,但因为没有盈利也不会做太大的投入,让它维持在一个最低限度的运行就行了。我们理解,老用户是希望瀛海威能够做好,但我们也不想为此背太多的感情债。但作为企业,如果不能有盈利,确实很难维持。如果我们能够扛住也行,但万一有一天扛不下去了,对用户的感情也是一种伤害,对瀛海威、对用户都一样。(闻生)

    瀛海威大事记

    瀛海威的前身为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公司总经理为张树新,出资人为张树新和她的丈夫姜作贤。公司最初的业务是代销美国PC机。后来张树新到美国考察时接触到互联网,回国后即着手从事互联网业务。瀛海威由此而诞生。

    1996年10月,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8000万元。张树新夫妇占26.5 %的股份。中兴发总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总经理。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

    1997年4月,相传有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愿意参股瀛海威,但因政策限制而作罢。

    1997年6月,邮电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瀛海威受到明显的冲击。

    1997年8月,瀛海威提出转型,从“中国百姓网”向金融服务方向转型。

    1997年,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的前身)、chinabyte和搜狐的崛起对瀛海威形成挑战。

    1997年,瀛海威的全年收入为963万元,而仅广告宣传费即为3000万元。由于香港金融危机,1997 年12月,中策公司终止了参股瀛海威的想法,瀛海威开始收缩战线。

    1998年6月,张树新辞职。

    1998年11月,除了总经理以外的全体瀛海威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

    1999年8月始中兴发斥资380万元请来盛名有加的麦肯锡做战略策划。通过一系列整合重组,瀛海威正式由兴发全面掌控。

    1999年11月,瀛海威融资成功,新瀛海威在香港注册成立。

    2000年8月,张树新宣布回购瀛海威并遭失败。

    2001年8月,瀛海威弃守ISP 宣布“大转型”。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意科控股在香港联交所发表公告,以4800万港元的价格收购国内著名的ERP软件生产商珠海天心。

    2001年9月,瀛海威开始裁员,并引起员工不满,从而引发劳资纠纷。

    2001年9月,瀛海威与天心、万能公司联合举办“e应俱全,优势互现”全国巡展活动,共同进军企业信息化市场。(王永)

    《北京青年报》 2002年8月22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