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威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瀛海威的老故事,虽然如同孤岛幻影一般,却成功地令中兴发集团心甘情愿地入局。曾经历经一波三折的几许险境,中兴发逐渐摸透了讲故事的路数。在Internet与资本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中兴发暗下决心要将瀛海威的故事再一次做大。这个新故事中的瀛海威,就像一位旧人,似曾相识,却又陌生。

  中兴发在瀛海威身上下足了功夫,千方百计要在公众面前突出一个“新”字。说句实话,在玩Inter net的这个圈子里,它实在不够老到,与善于煽情、做秀的熟手相比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中兴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就处于下风,不仅被张树新主动辞职抢了个先手,而且授人以利用资本权势扼杀Internet自由精神的口柄。几个月后,中兴发又被15人集体辞职事件打了个措手不及,给外界的感觉是中兴发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但起初并不熟悉Internet的中兴发对瀛海威并不轻易死心,放弃希望。随着Internet的游戏越来越明显地按照资本游戏规则进行,中兴发越来越有一种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的感觉,因为具有金融背景的中兴发集团本身就是从资本运营起家的。

  1999年底,中兴发与香港的机构投资人进行接触,通过它们私募了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资金,继而以较低的成本在香港的联交所买壳上市,实现了融资计划。其直接结果是,中外合资的新瀛海威——北京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在北京大兴县科技开发区注册成立。在这个新瀛海威中,外方占控股权,中兴发代表各投资方承担了基金管理者的角色,因此这个新瀛海威的董事长和CEO仍然由中兴发的人担任。新瀛海威是董事会为瀛海威搭建的一个独立的、持续发展的融资架构,它将作为瀛海威未来上市融资和经营的主体,原有的瀛海威通信公司在资产、业务清理之后,将与中兴发为这个新公司开发的新的业务一起,装入新瀛海威中,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注意力。

  瀛海威的此种业务转型其实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旧话重提 1998年6月,瀛海威的创建者张树新提出辞呈,出走瀛海威,就是因为与当时控股的中兴发集团在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那时,由于中国电信的垄断经营,中国大多数“体制外”的民营I SP,经营上入不敷出,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95年建立的瀛海威信息通讯有限公司所主营的ISP接入业务,也是赔多赚少;时任总裁的张树新坚持认为面向大众的“百姓网”是瀛海威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1996年入主瀛海威并取得控股权的中兴发集团针对业务亏损的现实,提出瀛海威的业务应当转向专门向企业用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既然无法达成共识,其结果只能导致一方出局。资本要说话,出局的只能是张树新,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实质都是一样。半年后发生的瀛海威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向董事会提交辞呈,同样是由于业务理念不同导致资本最后说话:他们要集体出局。

  中兴发是在获得75%以上的控股权时才获得了最终决定权。根据当时公司的文件,投资人的股份只有在占到75%以上,才能够更换经营者。这时,瀛海威在建设银行有2000多万元的债务即将到期,中兴发将这一部分债务承担下来,并转化为在瀛海威的股权,总共占到75%以上。在新选出的9席董事会中,中兴发占了6席。已经拥有绝对说话权的中兴发感觉到瀛海威的业务需要实现转型,至于具体怎么转,中兴发自己也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张树新仍在瀛海威,转型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搬掉张树新这块“绊脚石”。

  长期从事资本运营的中兴发一直习惯于幕后操作,到前台来表演实在不是它自己的长项。但辞职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迫使中兴发不得不走出来澄清一些不实的说法。但这就像逼着一个强壮但口拙的大汉到万人面前作公众演讲,效果如何完全可以想象出来。本来就不习惯于大面积曝光的中兴发,在整个事件跌宕起伏之后非常希望能够喘口气,歇一歇,使得手中这个倍受媒体瞩目的瀛海威能够首先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然后再一步步实施转型手术。1998年7月,中兴发请来曾经被张树新邀请出任瀛海威副总职务、后来又中途离去的于干回来重掌公司的业务经营,而自己仍然作为幕后的控股投资人而存在。

  多事之秋 刚退居幕后没有多久,中兴发又面临着新的曝光重击。1998年11月7日,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事件将中兴发又一次置于被动地位,这促使中兴发最后下定决心走到幕前,实施对瀛海威的直接控制。没有有效的控制,中兴发感觉到自己的投资将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兴发将瀛海威掌控到自己手中之后,却仍然不清楚瀛海威到底要做什么才是真正的Internet之道。它提出,既然ISP的业务很难与中国电信竞争,那么就可以完全放弃ISP 接入业务,哪怕投资的8000万元打了个水漂,而转型做金融社区。这当然是个提议,中兴发自己并没有想透瀛海威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解决;实际上,1998年底的形势之紧迫也意味着中兴发根本无法将精力投放到瀛海威问题的解决上,因为它首先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麻烦多多。在著名的“红光事件”中,中兴发集团的中兴信托作为四川红光公司上市的财务保荐人之一受到了处罚。同时,中兴发集团因为具有国家安全部的背景,要与政府部门脱钩,然后先是划归到北京控股公司,后来又划归到北大企业集团旗下。整个北大企业集团中缺乏具有金融背景的组成部分,中兴发本身具有做金融证券的背景和经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另外,以广信事件为代表所暴露出来的信托行业中的混乱局面,使得国家主管部门下决心大力整顿信托行业,原来全国可以经营证券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700多家,经过整顿,持有证券信托执照的机构已经削减到不足200家。中兴发在这次整顿中幸存下来,但它仍然要花大力气整理自己的各种庞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一连串的事件其实为中兴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使之能够更加清晰地审视自身所从事的各种业务关系。

  中兴发原来从事的业务可谓繁杂,既有中关村的房地产投资改造项目,又有纸张、烟草等货物的大批量进出口业务。在整顿之后,中兴发认为这些已经无法构成自己的核心业务,所以要全部放弃、甩掉。同时,中兴发要对本身的业务资源进行重组。

  中兴发将自己的核心业务定义在“证券信托”、“科技投资”两大块。其中,科技投资又分成常规投资和高科技投资项目。前者主要体现在中兴发对杭州—上海、湛江—广州的两段高速公路的投资上,要知道高速公路项目在中国是很赚钱的;高科技投资项目主要包括瀛海威的互联网、华南光纤光缆网、加密集成电路设计3个项目,并以这3个项目为基础组建科技创业投资中心。中兴发早在1997年就投资于华南光纤光缆网建设并占据了1%的股份;1999年中兴发买断了其全部股份,又花了1000多万美元购进交换设备,争取在今年5月下旬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高速接入,到10月份能够开通1万门中继服务。同时,中兴发将启用95988特别服务号码,扩大网络服务能力。

  很明显,1998年的瀛海威只是游离于中兴发之外的一个因子,到了1999年中兴发已经下决心要将瀛海威纳入自己的企业集团结构之中,并为新瀛海威增加在中兴发看来最有价值的资源。因为中兴发感觉到,单纯瀛海威通信这个品牌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如果不为瀛海威装入其他资源,那么瀛海威在自己手中就失去了任何增值的机会。

  回过头来看,原瀛海威15名中高层干部的辞职举动真是非常明智,当时不主动“出局”,日后中兴发将瀛海威纳入自己的集团结构中后,也会将他们慢慢挤“出局”,因为中兴发如此包装瀛海威,主要目的就是要吸引外部投资,这时它必须要引入国际管理团队。目前瀛海威的高层管理团队基本上由香港职业经理人组成,其中新瀛海威的执行董事吴志成曾经出任香港星光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的总裁。这个团队显然能够吸引香港投资者更多的注意力。

  如果选择留任,对于那15位干部来讲,这种结局显然更为残酷。

  先香港,后亚洲 有关问题解决之后,中兴发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处理瀛海威的事情。 事实是,直到此时,中兴发依然不清楚瀛海威的未来发展方向,因为中兴发终究不是Internet行业出身,1996年它投资瀛海威更多地是为了能够涉足高科技领域,但具体到怎样才能把Internet这种高科技的游戏做到游刃有余,中兴发是一头雾水。瀛海威原有的领导班子出局1年之后,虽然有些感觉、但仍然不明就里的中兴发请来麦肯锡给几乎把自己套牢的瀛海威设计未来。没有人会无病求医,中兴发借助于外部力量,说明瀛海威问题并不是撤换领导班子就能够解决的。

  中兴发花了380万元,请来麦肯锡为自己做战略管理咨询。3个月之后,麦肯锡拿出了一份报告,指出瀛海威的核心业务还是在于ISP接入服务,客户则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简而言之,瀛海威应当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当然,只有ISP接入业务是远远不足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环境多变的Internet领域生存并发展,在给瀛海威的管理层看过多种Internet商业模式并与之磋商之后,麦肯锡提出瀛海威可以利用自身在Internet领域的品牌提供“主题虚拟社区”服务,而且首先要把虚拟社区专门定位在中国妇女儿童。美国有一个iVillage,成长率很高,发展前景也好,容易吸引人气,新瀛海威应该就像它一样。这种社区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信息浏览方面,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实用性功能,便于中国的企业参与其中。于是,瀛海威就又开始忙里忙外与中国少年儿童中心、中国妇联加紧联系。有消息说,瀛海威与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在3月31日已经签约,6月1日“中国少年儿童网”就会与公众见面。

  ISP接入业务、华南光纤光缆网、“主题虚拟社区”、万门程控中继、全国特服号、数据中心、集成电路芯片,这些被装入科技创业投资中心的高科技资源被包装一新,很显然能够成为吸引境外投资者的高科技概念。虽然目前业界的主要规律是高科技业务的实际收益往往大逊于常规的投资项目,就如同有消息说投资高速公路其实比新瀛海威的高科技更来钱,但新瀛海威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显然将大大超过高速公路现实的收益状况。

  因此,新瀛海威的未来就在于能否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

  新瀛海威在资本市场上的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1999年底,新瀛海威已经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达到了上市融资的目的。据说,这次买壳成本非常划算,总共才有数百万港币。新中兴发推出新瀛海威高科技题材,显然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回报。中兴发以往承担的瀛海威的债务通过这次上市融资得到消化,但中兴发还是希望瀛海威能够增值。

  中兴发希望瀛海威在做完了香港概念之后,能够在下一步做一笔亚洲概念,因此新瀛海威在第二轮的融资过程中正与一些投资机构进行接触,要把亚洲概念做足。中兴发显然尝到了甜头,做香港概念为自己解了套,那么做亚洲概念呢?

  一个假设 仔细审视瀛海威的新故事,你就能够发现新瀛海威和新润迅两者的思路和架构非常相似。19 98年,润迅曾经有意收购瀛海威,但在股权方面与当时控股的中兴发没有达成共识,但据说此后中兴发与润迅的高层往来并没有就此中断。 假如中兴发与润迅能够达成战略联盟,会怎样呢?两者分别拥有的政治资源、资金力量、网络资源、营销体系、资本杠杆等手段,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补,并最终实现资本层面上的相互渗透,其结果会怎样呢?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在两者之间还有刚刚就任新润迅CEO的张树新这个很大的变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